《水論》 005
MP3•Главная эпизода
Manage episode 414773706 series 3276337
Контент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 定覺法師. Весь контент подкастов, включая эпизоды, графику и описания подкастов, загружается и предоставляется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компанией 定覺法師 или ее партнером по платформе подкастов. Если вы считаете, что кто-то использует вашу работу, защищенную авторским правом, без вашего разрешения, вы можете выполнить процедуру, описанную здесь https://ru.player.fm/legal.
《水論》 005 第五頌: 「小溪無能涉,大海豈能渡,良規不能知,法性焉能悟。」 第五頌是第四頌是聽聞兩個規矩的開展,在兩個規矩當中,先講世間的規矩,之後才宣說出世間法的規矩。那為何要把世俗規矩的內容放在前面講,其原因即是第五頌的內容: 「小溪無能涉,大海豈能渡,良規不能知,法性焉能悟。」 若連一個小小的溪流都不能游過去,那麼,他怎能游過大海呢?能過渡大海便更加不可能。 同樣地,如果連世俗之中高雅的行為也都做不到,在這種情況下,說要修佛法、出離三界六度痛苦,乃至要成佛,那當然是不可能。 「法性」是諸法實相、諸法實相甚深微妙。連世俗高雅的行為都辦不到,這樣愚昧無知之人,卻說要修持佛法,我要證悟空性,乃至甚深微妙的諸法實相,又那有可能呢? 所以,貢唐大師這首偈的意思是說,首先應該把世俗之中高雅的、大家讚嘆的高雅行為先學好,之後再進行佛法的修持。 假設連世間之中高雅、優秀的行為都做不好,而要說我要禪修佛法,獲得證悟,那是不可能的。 大怙主龍樹菩薩曾開示過:「人間高雅的行為這點都做不到的話,那麼正法方面辛苦勞累的修持就不用講,更加做不到。假設把世俗之中高雅良好的行為做好的話,那麼佛法方面的修持就不會太困難。」 太虛大師曾說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」 所以修行無非在淨化自己的人格,提昇人格品質而已。同樣道理,提婆菩薩也曾開示過:「世間規矩好的部分應當要好好地學習,之後才能夠把佛法的禪修做得好。」 即是說,對於一個行者而言,應先把世俗之中好的規矩先了解、辦妥,把這部分做好的話,才有辦法把禪修做好。 因此,對於一個佛法的修行人而言,已學習了佛法,且已做禪修,可是學習與禪修到底做得好或不好,如何知道呢? 所以經常開示:「聞兆寂靜調伏,修兆煩惱減淡。」 聽聞的徵兆是寂靜調伏。一個人聽聞了佛法,是否掌握到關鍵,有沒有契入要點,?假設契入關鍵要點的話,他應該是身心寂靜調伏。 因為,假設聽聞且學習了,卻沒有發生寂 靜調伏,傲慢之心等等都沒有調伏,憤怒、貪婪、嫉妒之心也沒有減少,就表示未掌握到關鍵,否則,這些煩惱心應該會逐漸減少。 假設已做了禪修,可是煩惱愈來愈嚴重,或者沒有減退,就表示沒有掌握到聞法關鍵重點;假設他掌握聞法的關鍵、重點,那煩惱便應該逐漸減少才對。 所以,此偈頌所講的,意思是就針對我們世俗人而言,如果連世間上高尚優雅的行為都沒有做到,出世間的佛法修持則沒辦法做到,所以首先有必要先把世俗的高雅規矩先學好。
…
continue reading
1252 эпизодов